阅读笔记:正读《审美阅读十五讲》(孙绍振),感觉其中的一些案例,基于“文学鉴赏”的角度,如果对接我们的读写课程,会是一个特别的高屋建瓴的视角。

第一讲真善美的“错位”

一、假美学的“真”和真美学的“假”

二、想象:假定、自由和苦闷的象征

三、真善美的“错位”

四、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五、情感的审美超越实用

微课预设:《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要点梳理:

①投的是?(木瓜、木桃、木李);认识它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

②报的是?(琼琚、琼瑶、琼玖);认识它们:华美的佩玉。

③收到了,懂得回报,这是(报答、回礼、有来有往、礼尚往来、知恩图报……)。

④仅止于“礼尚往来”吗?从实用价值来说,二者是不等的。所以,诗中说“匪报也”。这“报”不是报答,不是等价交换,而是表现情感价值,是永恒的。

⑤小结:高于、超越实用价值,这就叫做美。(孙绍振《审美十五讲》:这么简短的几句诗,为什么成了经典,至今还能选入课本呢?关键就在此)

小试牛刀:《快递过来的水果又烂掉了》(小说)

我有一位广东的朋友。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他都会亲自到荔枝园里选取上好的荔枝,各种品种的,什么糯米糍,什么妃子笑,用顺丰快递寄到湖北来。每次收到了他寄来的荔枝,打开泡沫箱,那股我期待着的冷气中混合着新鲜的荔枝味儿就实实在在地扑面而来。我一箱一箱拆开,一袋一袋装好,一家一家分送给亲戚或朋友。这一刻,我摇身一变成了忙碌的“批发商”。收到荔枝的人,自然是特别开心的。头天广东树上摘下,第二天就到了湖北。这样的荔枝,还带着岭南果树的绿意与芬芳呢,既饱满又新鲜又甘甜。这,是超市买的冻库里拿出来的荔枝完全没法可比的。吃了这种即时从树上摘下的荔枝,你还会再吃那种不知在冻库里冰了多久的荔枝吗。今年又到了荔枝成熟的季节,我自然是又收到了那位朋友寄来的荔枝——四大箱!这么多!全留着自己吃,肯定是不合适的,一时半会吃不完,不新鲜了不说,若烂掉那就是浪费。自然,我又得一家一家地分送出去。今年有点儿特殊,朋友快递荔枝来的时间段,刚好广东爆发了新的疫情,虽然朋友的所在地东莞并不是疫区,但这次荔枝的分送第一次就不顺利。这第一个我准备分送的朋友,一听说荔枝是“广东”来的,立刻朝我一边摆手一边质疑地连声说:“广东的?广东的?”……自然,对方是没有接受我的荔枝。毕竟是特别好的朋友,大家不藏着掖着,自然也不会尴尬的。然后呢,我在准备送出荔枝前,都小心地试探:“有朋友寄来新鲜的荔枝,如果不介意是广东来的,我就分一点给你……”当天,就把四大箱荔枝都分送出去了。后来也再没人表示介意这荔枝来自广东。当然,我猜测可能会介意的人,我自然没有放在分送计划名单里。当我脑子里正闪现“这收到的礼物,怎么也成了负担”这个念头时,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rybw/1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