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涌東涌!」駐守東涌渡輪碼頭的老伯大聲地吆喝道,提醒船上從屯門過來的客人—東涌到了,要是忘了下船,下一站就去了沙螺灣或者是終點站大澳。

東涌碼頭

???老伯身形瘦削,膚色黝黑,花白頭髪略略發黃,背微駝,常常面部沒有特別表情,惟獨是那句中氣沛然的「東涌!東涌!」給我留下甚深印象,以致每次一提到東涌,腦子首先冒出的就是這位老伯的聲音。他從不用喇叭或擴音器,每天渡輪穿梭往還,他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他的工作:提醒等待的乘客幾點開船、船快靠岸時鋪好艙板,留意乘客上下船是否安全等等,也許他年青時也和那些年輕船員一樣,隨船出發,動作輕盈地從上船到下船打點一切,幫乘客提出行李等等,如今年老了,才退下來駐守在東涌碼頭,負責稍簡易的勞務,盡管他身子骨依然硬朗—從他的吆喝聲和仍然靈便的身軀可以推測得出。

???人生世上都有著他的使命和責任,隨著各人因緣際遇的不同,有人做官,有人行醫;有人經商,有人教書......只要競競業業,用心投入,不論高低貧富都有其意義所在。平凡如這位渡輪伯伯,工作看似低微,碼頭卻不能沒有他。對於老伯,他的大半生也許就這麼平淡無奇地在海上度過,然而平凡的人物也有其觸動人心之處:東涌於我之印象,除了昂坪山頂上慈悲端視著芸芸眾生的天壇大佛,還有這位用渾厚嗓音喊「東涌!東涌!」的渡輪老伯。

城市、老人與海。

(二)

???從屯門碼頭坐船到東涌航程不到半小時,要坐飛機出行時,我們會選擇坐船到東涌,再換車到機場。但船有固定的班次,若錯過了開船時間,只能繞個大圈坐巴士走陸路,多花約半小時。多年前屯門碼頭還可以坐船直達中環;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前,每天有一班船開往珠海九州港,大橋通車後,往珠海的船務也就隨之結束了。

??「涌」本義是水向上冒,山海經.東山經:「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澤......」粵港有不少地名就以「涌」命名,如廣州有荔枝灣涌、獵德涌;珠海斗門有大小濠涌;香港有葵涌、鰂魚涌、還有這歸屬於大嶼山的東涌。涌作地名時不讀Yong(第三聲)而讀chong(第一聲),內經素問那句「酸苦涌泄為陰」,彼處之「涌」方讀yong。

坐渡輪時我們喜歡坐上層,海風薰人醉,藍天碧海,白雲飛鳥,讓人浮想聯翩。

???屯門在香港屬新界西,一直是被視作「山旮旯」之地(山旮旯,粵語,意為貧困、偏僻的鄉下地方),而我們卻住慣了屯門,反而覺得市區密集,空氣欠佳。屯門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在六千多年前已有先民在現屯門的龍鼓灘地區聚居;南北朝時印度的杯渡禪師,以杯作舟,漂洋過海來到屯門駐錫,現有青山禪院是其遺址。附近的輕鐵站還以禪師的法號「杯渡」二字命名。

(三)

???東涌屬離島,甫一踏上東涌碼頭,總覺得這邊的天空特別藍,樹份外的綠,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是日沿路觀察了一些植物,有些與中藥有關,現與大家分享如下:

詩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我們平常在菜市場買到的作為水果食用的木瓜又叫番木瓜,顧名思義,最初是從外國引入,為與中國產的木瓜作區別,故稱「番木瓜」。(番,指外來的,外族的;過去粵語中常稱外國人作「番鬼佬」)而中藥用的木瓜,我們一般稱為「宣木瓜」,四川出產的則稱川木瓜。宋代蘇頌曰「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宣城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四川、湖北、浙江也產,但入藥總以宣木瓜為勝,就與我們陳皮要廣東的新會陳皮,菊花要浙江杭州的白菊花,當歸用甘肅岷縣的當歸一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亦然。所以中醫很講究用藥必須用道地藥材。過去傳統的老中醫,寫處方時習慣連藥材的產地也寫上,就是這個原因。

診所的川木瓜,產地為四川。藥用木瓜質硬如木似鐵,又稱鐵腳梨。須用糖、鹽腌漬方可作蜜餞入口。

???上學的時候讀過李時珍的一句話:「一物有誤,便性命及之。」印象猶深,至今不忘。中藥宣木瓜與水果番木瓜,不同種屬,功效主治亦異,若不區分清楚,張冠李戴,即使不致性命有虞,也令療效大相逕庭。

??水果番木瓜:番木瓜科番木瓜屬,又名萬壽果,與荔枝、香蕉、菠蘿並稱嶺南四大名果。番木瓜潤腸通便,香軟易嚼,味道甘甜,既可作水果生食,又可作煲湯、燉糖水用。產婦氣虛血弱,乳腺堵塞,乳汁不下時,用木瓜、王不留行、通草煲湯有立竿見影之效。

???中藥用宣木瓜: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果實。因成熟時皮略顯皺縮,又稱皺皮木瓜。清代名醫王孟英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述木瓜為「酸平,調氣、和胃、養肝、消脹、舒筋、息風、祛濕......專治轉筋,能健腰腳」,言簡意賅,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述大致相同。轉筋即小腿抽筋,對於木瓜治轉筋之功,有「山中宰相」美譽的陶弘景甚至說「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木瓜二字於病處即愈」,神奇莫測,連李時珍、陳嘉謨等著名醫家亦覺不可思議,但他們並不因為個人的未能理解而捨棄古聖賢的言論,而是如實記載在個人著作之中,留待後人了解、思考和驗證。

??「蠶矢湯用苡木瓜,芩連梔通吳萸夏」,這是上學時背誦的方歌。蠶矢湯是治療因濕熱內蘊引起的霍亂轉筋,腹痛吐瀉的名方,由王孟英先生所創,方子由薏苡仁(即薏米)、蠶砂、黃芩、黃連、吳茱萸、通草、法半夏、清水豆卷以及木瓜組成,木瓜在此與清熱利濕諸藥配伍,更好地發揮祛濕化濁、舒筋活絡的功用。中醫治病有一特色叫異病同治,在臨症上,患者甲來看濕疹瘙癢難當,乙是關節紅腫熱痛,丙是腹痛泄瀉,如果他們都是主要由濕熱蘊結所引起的,那麼都可以採用清利濕熱,升清降濁之法,蠶矢湯隨證化裁,往往有良效。

???藥用木瓜除了煎湯服用,其枝可作柺杖,利筋脈;木材可製成木桶濯足(洗腳、泡腳),「甚益人」;還可以切片鋪於床蓆之下,可祛蟲除蝨。諸般效用在「本草綱目」中有詳述,我就不在拙文中照本宣科了。本草綱目中除了逐一列舉歷代醫家對藥物的描述,還載有不少有趣的醫案小故事。就以木瓜來說,從前有個做官的叫劉仲海,大概略通醫道(可是知其一未知其二),知道木瓜平胃滋脾,益肺祛濕等諸多好處,所以每天都服食蜜煎的木瓜三五枚,連他的部屬家人也跟著一塊吃,後來大伙兒都患上了「淋疾」,即小便不利,(類似現在尿頻尿急,小便短澀不通等泌尿系疾病)請了當時的名醫羅天益(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的高徒)診治。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原來木瓜味酸,天天吃木瓜,酸澀太過影響了膀胱、三焦氣化功能,後來令其停止食用,不藥而癒。具體原理在鍼經中亦有詳解:「多食酸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濇,以收兩焦之氣,不能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濇也。」癃,即膀胱不利之意。

???從此節我們可以舉一反三:藥用木瓜味酸收濇,過食令人癃,那麼,現今坊間流行喝檸檬水、蘋果醋等酸收之品,謂可排毒,可清腸,乍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經不起推敲。凡事過猶不及,內經有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酸苦甘辛鹹,五味太過皆能傷人,不獨酸也。

???是日東涌遊還發現有紫蘇葉、薑黃、天冬等藥用植物,待下期文章再寫。

附上甘潤益肺,消暑寧心之木瓜雪耳糖水

雪耳兩朵(先用水泡開)白蓮子一兩

番木瓜半箇?百合一兩?冰糖少許

五碗水用瓦鍋煲滾後轉中火再煮約半小時即可。

木瓜橘絡飲(此圖片取自該產品生產企業)

木瓜橘絡飲是北京王心遠教授傳授某企業製作的中藥養生代茶飲。可寛胸理氣,養肝祛濕,舒解鬱結。對治療及預防乳腺病有良效。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sltx/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