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类
(一)桑枝桑寄生 桑枝(见前)。桑寄生(见前)。 桑枝横行四肢,行津液,利关节,清热去风,除湿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补血通脉。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通,相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止疼痛、降血压益彰。 1.风湿为患,经气闭阻,以致腰酸腰痛、关节屈伸不利、筋骨疼痛等症;2.高血压病,冠心病,症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症见头痛、头晕、耳鸣、心悸、肢体麻木;3.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症,症见肢体发凉、麻木、痹痛等;4.不孕症,职是肾虚输卵管阻塞不通者。桑枝15-30克。桑寄生15-30克。 桑寄生有利尿、降压、降低胆固醇之功,桑枝有通经络、行水气、祛风湿、利关节之效。前者以补肝肾为主,后者以通经络为要。二药参合,通补并用,治腰腿痛甚妙。中、老年人血压偏高、下肢水肿者,亦宜选用。 (二)羌活独活 羌活(见前)。独活一茎直上,不为风摇而得名。味辛、苦,性微温。入膀胱、肾经。本品升中有降,能祛风胜湿、宣痹止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重、两足沉重疼痛、动作不利等症;又能发表祛风、胜湿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挟湿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关节酸痛等症;还能发散郁热,用于治疗风火牙痛等症。 羌活行上焦而理上,长于祛风寒,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治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等症;独活行下焦而理下,长于祛风湿,能通行气血,疏导腰膝下行腿足,治伏风头痛、腰腿膝足湿痹等症。二药伍用,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阳膀胱经,共奏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之功。 1.风痹为患,周身串痛、项背挛急、疼痛等症;2.外感风寒,以致发热恶寒、项背拘急、疼痛,头痛、关节疼痛者;3.历节风(为痹证的一种,多由风寒瘅邪侵袭经络,流注关节所致,症见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邪郁化热,则见关节红肿热痛)。 羌活3-6克。独活6-10克。 羌活、独活伍用,出自《外台秘要》。唐?王焘以独活、羌活、松节各等分,用酒煮过,每日空腹饮一杯,治历节风痛。金元著明医家李东垣说:“羌独活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本草求真》说:“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羌行上焦而上理,(土属气,故云羌活入气)。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下属血,故云独活入血)。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笔者体会,二药参合,直通督脉,疏调太阳之经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项背拘急、疼痛等症,均有良效。 《本草正义》云:“羌活……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收风通痹之职,而独活只能通行胸腹腰膝耳。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为神应,固不仅内科着痹,应手辄效。而外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 综上所述,羌活行上,独活行下,二药相合,直通上下,横行支臂龟腰膝,宣通络脉,治各类风寒湿痹等症甚妙。 (三)海桐皮秦艽 海桐皮味苦,性平。入肝、肾经。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血脉不和、四肢拘急、腰膝疼痛等症。 秦艽又名秦胶、左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入胃、肝、胆经。本品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它既能祛风湿、疗痹痛,用于治疗痹证(行痹、着痹、痛痹均可使用),亦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又能退虚热,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等症;还能治疗湿热黄疸,以及半身不遂,上肢拘挛者。 海桐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秦艽祛风湿,退虚热,通络道,舒筋脉。海桐皮入药用皮,偏于治上半身之疼痛;秦艽入药用根,偏于治下半身之疼痛。二药伍用,直通上下,通行十二经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彰。 1.风湿为患,络道经气闭阻,气血循行不畅,以致膣腿肢节疼痛、周身肌肉酸痛,甚则肢体挛急不遂等症;2.小儿麻痹后遗症。 海桐皮6-10克。秦艽6-12克。 海桐皮、秦艽伍用,以祛风湿,通经络,疗痹痛为之专功。《本草求真》云:“海桐皮,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以达病所。”《本草徵要》载:“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增强疗效,常与钩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威灵仙参合。 (四)海风藤络石藤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入肝经。能祛风湿、通经络,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关节不利、筋脉拘挛,以及中风后遗症的手足不遂;也可用于治疗胃脘寒痛(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腹痛泄泻等。络石藤味苦,性微寒。入心、肝、肾经。 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痈。二者均以茎枝入药,且同走肝经,故二药常相须而行,以起协同之功。祛风湿、舒筋骨、通经络、止疼痛的力量增强。 1.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全身游走性疼痛等症;风湿化热,关节肿痛等症;2.半身不遂症;见筋肉挛急,屈伸不利者;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海风藤10-15克。络石藤10-15克。 海风藤、络石藤伍用,侧重于舒筋活络,故络脉不和,气血循行不畅,肢体麻木、疼痛,以及半身不遂诸症均宜使用。若伍以鸡血藤、钩藤、威灵仙,其效更著。 《本草便读》云:“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网络。根据取类比像的法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均宜选用。 (五)海桐皮豨莶草 海桐皮(见前)。豨莶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经。它既能祛风湿、通经络、活血脉、止痹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以腰膝冷痛为甚者,以及中风口眼埚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又能清热、解毒、除湿,用于治疗疮痈肿毒、风热痒疹、皮肤湿疹、湿热黄疸;还能清热、镇静、降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海桐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豨莶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海桐皮祛风湿,通经脉,偏于走上,善治上半身疼痛等症;豨莶草长于走窜,开泄之力甚强,为祛风除湿活血之要药,善治腰膝无力、四肢痿软等症。二药伍用,祛风湿,通血脉、利关节、强筋骨益彰。1.风湿痹痛,筋骨不利,骨节疼痛,肢体软弱无力等症;2.半身不遂诸症;3.小儿麻痹后遗症。 海桐皮6-10克。豨莶草6-10克。 海桐皮、豨莶草伍用,除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外,更多用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并习与全鹿丸参合使用,其效更佳。 (六)吴茱萸木瓜 吴茱萸(见前)。木瓜(见前)。 吴茱萸辛开苦降,专走下焦,为厥阴肝经的主药,能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最多,主走肝经,能和胃化湿,疏筋活络。吴茱萸以散为主,木瓜以收为要。二药参合,一散一收,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奏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之功。 1.寒湿为患,小腿挛急、抽痛(俗称小腿肚转筋)等症;2.暑湿为患,呕吐腹泻,小腿转筋,筋脉拘挛等症;3.脚气上冲,恶心呕吐,心烦心悸,腹痛等症;4.下肢痿软无力等症;5.疝气腹痛诸症。 吴茱萸3-10克。木瓜10-15克。 吴茱萸、木瓜伍用,名曰茱萸汤,出自《千金方》。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直指方》名曰木瓜汤,主治霍转筋。笔者亦常用于治疗夜间小腿肚转筋(腓肠肌痉挛),亦有良效。 (七)白芍甘草 白芍(见前)。甘草(见前)。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去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用。 1.气血不和,筋脉失养,以致下肢无力、拘挛、疼痛等症;2.腹中疼痛诸症(类似肠痉挛);3.血虚头痛、三叉神经痛;4.胃脘痛、胃痉挛,症属胃气不降,腑气不行,中焦郁结者;5.过敏性结肠炎;6.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7.消渴;8.风寒久咳不愈,不论是失治还是误治均可选用;9.妇人痛经,证属阴血不足,气滞血瘀者。 白芍10-60克。甘草6-10克。 白芍、甘草伍用,名曰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实验研究: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白芍、甘草伍用,治脚挛急之理,近代医家曹颖甫云:“一以达营分,一以和脾阳,使脾阳动而营阴通,则血能养筋而脚伸矣。” 笔者体验,治疗血虚头痛,宜与制首乌、白蒺藜、白僵蚕参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宜与生地、细辛、全蝎、蜈蚣伍用。 芍药甘草汤善治小腿肚转筋(腓肠肌痉挛),日本三浦义报道:用此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疼痛性腓肠肌痉挛12例,其中8例痉挛完全消失,3例痉挛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上。 白芍、甘草各等份,《普济方》名曰神效散。主治:消渴。盖白芍酸凉,甘草甘平,合而用之,除有酸甘化阴之外,尚有清凉泻火之功,故可治消渴。 白芍、甘草为对,治风寒、咳嗽为朱良春大师之经验,二药为对,酸甘合化,既能益肺津,又能敛肺气,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故可治久咳不愈。 (八)豨莶草地龙 豨莶草(见前)。地龙(见前)。 豨莶草调节免疫功能,祛风湿,通经脉,补肝肾,镇静降压;地龙清热息风,通络止痉。二药伍用,祛风除湿、清热定惊,活血通络益彰。 1.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拘急疼痛、肢体麻木等;2.颈椎病,症见肢体麻木等;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高血压病。 豨莶草15-30克;地龙6-10克。 豨莶草、地龙伍用,为祝师经验所得。治中风后遗症,与补阳还五汤参合;治颈椎病,与羌活、葛根、姜黄伍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降糖对药方参合,亦可于四藤一仙方(钩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威灵仙)合用。 (九)桑枝柽柳 桑枝(见前)。柽柳味辛、苦、性温。入心、肺、胃经。本品既能宜发升散、发表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等症;又能发汗解热、镇咳平喘、消炎祛痰,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诸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止疼痛;西河柳解热消炎。二药伍用,降低血沉祛风除湿,疗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甚妙。 1.痹症(风湿性关节炎);2.瘾疹不透,烦闷不适,周身肌肤作痛者。 桑枝15-30克;柽柳15-30克。 桑枝、西河柳伍用,为李介鸣先生经验所得。是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血沉加快而设。二药用量宜大,桑枝30克,柽柳60克。亦可与苍术、黄柏合用,疗效更佳。 (十)桂枝牡蛎 桂枝(见前)。牡蛎(见前)。 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温通血脉,解肌和营;生牡蛎咸寒,敛阴潜阳,软坚散结,和胃制酸、镇痛。桂枝以行散为主,牡蛎以收敛为要。二药伍用,一温一寒,一散一敛,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通经脉、蠲痹止痛、敛阴制酸益彰。 1.痛风病;2.胃、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虚寒型者。 桂枝6-10克,生牡蛎15-30克。打碎先煎。 桂枝、生牡蛎伍用,为祝师之经验。善治痛风诸症。 痛风病人尿酸过高为之特征。中医属“痹证”范畴。关节红肿疼痛者,为之“热痹”。临证之际,与苍术、黄柏伍用为宜,亦可于四藤一仙方参合。还可取车前子30克,代茶频饮之,有排出尿酸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sltx/5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木瓜的药用价值
- 下一篇文章: 8种常见的祛风湿散寒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