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话——

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导语: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现代中医药实验科学,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繁杂数量但其实也不乏规律,正如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应象思维就是以一推二,二推三,以此类推的一种与古代卦象相合的思维模式。

作者:郭惟,徐可心等

中药应象思维的由来《文言.乾》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求,同气相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龙。圣人作而万物暏,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各从其“类”,这“类”字大概就是中药应象思维的源头;而“应象”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即对应,适应之谓;“象”即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模拟物象的象。主要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之象。

应象是关于阴阳在自然和人体有象相对应的理论。而中药应象思维是从中药的四气象、五味象、升降象、色象、部位象、形状象、质地象、习性象、时象、地象、卦象等几个方面论述中药应象思维与其药用功能及与人体的关系。

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药应象思维与其药用功能及与人体的关系五行象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如《尚书正义》说:“言五者,各有才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法,主要有取像类比法和推演络绎法,自然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方位等。

而与中药密切相关的有五味、五色、五气等按照中药应象思维即可以分为五味象、五色象等。五味象《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言“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

《素问》宣明五气第二十三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本草备要》“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例如:辛味入肺,主治肺卫表证,多为解表药:麻黄味辛,可发散风寒治风寒表实证;酸味入肝,主治肝性疾病常在补益、收涩药见:木瓜味酸有舒经活络之功。

但五味与功效的关系应是以知味察效为主,一般可以功效反推其味,以临床为准。五色象《本草纲目》云:“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

《本草备要》:“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再如《本草纲目》:“白及性涩而受,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这里秋—金—肺—白皆为五行配属的关系。

总结起来就是色白入肺,多治肺经疾病;色青入肝,多治肝经疾病;色赤入心,多治心经疾病;色黄入脾,多治脾经疾病。

图文说明:作者/郭惟等,排版/小雨滴,校对/乞儿。

版权声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使用不当,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zy

qingjuzhongyi.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
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xgls/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