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江南之南》已上市,淘宝、京东等网店有售,欢迎指正。阅后若有书评,敬请发至后勒口所附电子邮箱,届时有关媒体将酌情予以刊发。夜雨,观阳台秋海棠,想起一些往事……

◇所有推文,如有纰缪,敬请指正!◇

◇所有原创,如拟转载,敬请告知!◇

新书

不止于赣州——《江南之南》

海棠依旧

阳台上一盆花,说是海棠,记不得究竟是哪年入驻的了。一年四季,叶绿花红,常开不败。果实成熟后,风舞轻扬,落进旁边的花盆,于是,旁边的花盆也长出了一样的花儿。我想起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阳台上这盆被人叫作“海棠”的花,与李清照窗外的海棠是一回事吗?我凑上前,仔细地观看。叶片肥大,碧绿,带有光泽,像是一块油布;花细碎,肉质,粉红。它的生命力很强悍,溽暑寒冬,花叶依然,仿佛是塑料花。狂风骤雨,似乎不改其容,难怪,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花细叶阔,难怪,李清照说“绿肥红瘦”。这花如此容易侍弄,怎么见得不多?数年前,我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一年。行走西单,大街上,处处可见我家阳台上的那种花。只是,品种也许略有不同,虽然也是红色,但那是大红。也是在这一年,我走进了位于珠市口西大街的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庭院里,一棵老树,说是海棠,两百多年前由纪晓岚亲手所植。如果说纪晓岚种的是海棠,那么,我家阳台上的那一盆花又是什么?难道它们取了同一个名字?北京的不少庭院,似乎都有海棠树的身影。其中有两处可谓大名鼎鼎、知之者众。一处是中南海西花厅,那里的梨花海棠,陪伴周总理生活了26年;另一处是位于后海的宋庆龄故居,院内两株西府海棠,据说近年了,每至花季依然繁花似锦。宋庆龄故居曾是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清代词人纳兰的旧居,那个春天,我独自漫步庭院,静静地看着海棠花,思绪在历史中穿梭。寓居京城的那年,与海棠树颇有缘分。我所居住的院子里,便种着许多海棠树。每天往返,我都要穿过海棠树下。由此,那一年的春夏秋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海棠树。赏花,看叶,观果,品枝,不同季节,不同姿态,我陪伴了海棠树的一个岁月轮回,见证了一圈年轮的形成。雨后,地上花瓣点点。我忽然想,李清照笔下的“绿肥红瘦”,应该是海棠树吧?查询:木本海棠,即海棠树,落叶乔木,是著名的温带观花树木,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并称为“海棠四品”;草本海棠,准确地说应该叫秋海棠,多年生草木植物。原来,木本与草本,名字相近,大不相同。我想起了一则关于王安石和苏轼的故事。据说,翰林学士苏轼拜访时任宰相王安石,未遇,见其书桌上有一首咏菊诗草稿,刚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年轻的苏学士暗自嘀咕:菊花耐寒,怎么会被秋风吹落?错了错了!遂提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苏轼被贬黄州,重阳佳节,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才发现当初自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还是要谦虚一点哪!新书自荐:《江南之南》陈相飞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7[链接]:图书简介[链接]:阅读群体网购方式:淘宝、京东均可网购。

陈相飞,行走中的思索者。著有文集《文化行吟》《虫心雕文》《江南之南》等,在人民日报、《中华辞赋》等数十种报刊发表文章百余万字。

?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xgpw/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