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总结
一、解表药 1、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 3、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阳气被阴邪所遏,故称阴暑证。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香薷治疗该证,常配伍厚朴、扁豆。 4、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只有紫苏一味。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紫苏尤为适宜,临床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 5、羌活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羌活首选。 6、发散风寒药中能够解鱼蟹毒的药物只有生姜、紫苏两味药;能止血的只有荆芥。 7、牛蒡子疏散风热,又能利咽,且滑肠通便,故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8、发散风热药中能够疏肝解郁的药物只有柴胡、薄荷两味药。 9、中药学教材中具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根、升麻、紫草、浮萍、柽柳、胡荽。 10、解表药中具有升阳止泻功效的药物只有葛根一味。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常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1、柴胡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柴胡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12、中药学教材中既能发表,又能升阳的药物,只有柴胡、升麻、葛根三味药。 13、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 14、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独活善治少阴经头痛。 15、发散风寒药中只有桂枝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16、发散风热药中只有葛根能升阳止泻;只有桑叶、菊花能平肝明目。 17、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微温而不燥热,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症,两者均可使用。 18、发散风寒药中具有通鼻窍,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药物有功效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 19、发散风热药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透疹、利咽的药物只有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 20、桂枝配伍麻黄,常用治风寒表实证;桂枝配伍白芍,常用治风寒表虚证。 21、解表药中部分药物煎药方法较特殊,其中紫苏入汤剂不宜久煎;荆芥入汤剂不宜久煎;辛夷入汤剂宜纱布包煎;薄荷入汤剂宜后下。 22、菊花入药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黄菊花功偏疏散风热,白菊花功偏平肝、清肝明目。 23、注意麻黄,桂枝,荆芥,白芷,细辛,薄荷,菊花,桑叶,蝉蜕,牛蒡子,菊花,柴胡的性味,归经。 二、清热药 1、黄连清热燥湿力胜,主入中焦,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芩、黄柏、苦参三药虽也常用治湿热泻痢,但效力不若黄连。 2、黄连泻火解毒之力最强,治痈疮肿毒之中,尤善治疔疮,菊花、天花粉、栀子、夏枯草四药虽都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痈疮肿毒,但功力不及黄连。 3、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有凉血、止痢之治疗作用。 4、连翘苦寒,尤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入心经,善清心火、解疮毒,能消散痈肿结聚,故被誉为“疮家圣药”。又能疏散上焦风热,常用治风热外感和温病初起。 5、蒲公英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尤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6、紫花地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 7、青黛本品难溶于水,内服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8、大青叶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三者的共同功效均能清热解毒,凉血。 9、白薇苦、咸而寒。归胃、肝、肾经。善入血分、阴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故用于治疗热病后期,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且能清泄肺热而透邪,清退虚热而益阴,又常与解表药同用治疗阴虚外感。 10、土茯苓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11、山豆根(热毒咽痛第一要药)、射干、马勃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特长;而其中只有射干又具消痰之功,既能用治咽喉肿痛(要药),又能用于痰盛咳喘。 12、葛根长于升阳止泻;而苦参、黄柏长于清热燥湿;穿心莲长于清热解毒而燥湿,以上诸药多用于湿热泻痢;然白头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既善于清胃肠湿热,又长于解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13、金银花、连翘可用于一切痈肿疮毒;鱼腥草、金荞麦长于治疗肺痈;蒲公英、漏芦长于治疗乳痈;紫花地丁、野菊花长于治疗疔疮。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效;大血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二者又入大肠经,善散肠中瘀滞,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 14、石膏清热泻火,主入肺经而善清泻肺经实热,有利于恢复肺气肃降功能,常用以治疗肺热喘咳。 15、苦参功能燥湿杀虫,可用治疥癣,黄连具泻火解毒之功,为治痈肿疮毒之要药,尤善治疔毒。 16、蒲公英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鱼腥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以清解肺热见长,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17、赤芍入肝经血分而善泻肝火,可用治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牡丹皮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清透阴分伏热,可用治无汗骨蒸。 18、栀子性味苦寒,入三焦而能降泄,善清利下焦湿热以退黄、通淋,治湿热黄疸及湿热淋证。 19、黄芩与黄连的共同功效是清热燥湿,都入脾胃经,故都主治湿热阻滯脾胃所致之痞满、呕吐,黄芩、黄连均能泻火解毒,但黄连不入肺经,而黄芩主归肺经,善泻肺火以治咳嗽。 20、射干的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常用于咽喉肿痛和痰盛咳喘,而山豆根功专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 21、牡丹皮、赤芍二药均属清热凉血药,均具清热凉血之功;牡丹皮兼入肝经而辛行苦泄,赤芍专入肝经而苦泄力强,二药均能活血祛瘀。 22、连翘、栀子、竹叶、黄连均入心经,有不同程度的清心泻火之作用,而夏枯草入肝经,长于清肝火、散郁结。 23、清热泻火药中,具泻火除烦功效的药物是石膏、知母、芦根、淡竹叶(竹叶)、栀子。 24、清热泻火药中,常用治肠燥便秘的药物是知母、决明子。 三、泻下药 1、大黄生用泻下力强,故应生用,且入汤剂后下,或开水泡服。而生大黄久煎或熟用,泻下力均减弱;酒炙大黄作用偏上,且活血力强;大黄炭偏于止血。 2、栀子入肝胆,善于清利肝胆湿热,临床上常与大黄、茵陈蒿配伍,用治湿热黄疸。 3、甘遂、京大戟、芫花均有毒,内服时宜:醋制 4、大黄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热结便秘尤为适宜,芒硝味咸润燥软坚,适宜大便燥结者。 5、大黄苦寒攻下力强,善治热结便秘;火麻仁质润,多治肠燥便秘,巴豆辛热,能峻下冷积,治寒积便秘。 6、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缓。酒制大黄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四、祛风湿药 1、乌梢蛇性善走窜,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 2、独活新久风湿痹证均可应用,但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故更善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 3、秦艽虽味辛、苦,但辛散而不峻烈,苦而不甚燥热,质偏润性平而无伤阴之弊,对风湿痹证,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故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 4、紫苏、黄芩、桑寄生均能治胎动不安,但紫苏主在行气,黄芩主在清热,桑寄生能补肝肾而安胎。 5、水肿和脚气均与水湿之邪有关,防己、五加皮与青风藤均能利水,且青风藤又能通行经络,木瓜能通络化湿,故这些药物均可用治水肿、脚气。 6、独活的功效是袪风湿,止痛,解表。治疗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少阴头痛。 7、治疗水肿、脚气的药物有:A.麻黄B.木瓜C.防己D.五加皮E.香薷 木瓜既能袪湿又能舒筋,防己、五加皮、香薷均能利水消肿,虽麻黄亦能利水消肿,但其主在治疗风水水肿。因而答案应选BCDE。 8、川乌的功效是袪风湿,温经止痛。使用注意有a、孕妇忌用;b、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c、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d、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9、木瓜与蚕沙均能治疗风湿痹证,吐泻转筋。木瓜又能治脚气水肿,蚕沙又能治风疹湿疹。10、防己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两者均有袪风湿,利水功效;但汉防己功偏利水消肿,木防己功偏袪风湿止痛。 11、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辛能散,温能通,且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既能袪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 五、化湿药 1、厚朴苦降辛散,善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2、藿香辛香,善化湿浊,止呕吐,适宜湿浊中焦的呕吐,肝胃不和呕吐。 3、脾瘅为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之证。佩兰性平,且芳香善化湿浊,去陈腐,为治脾瘅之良药。 4、砂仁除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功能外,尚可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其止泻作用适宜中焦虚寒的泄泻。 5、化湿药物中只有砂仁具有安胎之效,而解表药中的紫苏可理气安胎,清热药中的黄芩可除热安胎。 6、古人称之“为醒脾调胃要药”的药是砂仁。 7、砂仁、豆蔻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功,常相须为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砂仁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下焦,且力略胜,而豆蔻偏中上焦。砂仁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而豆蔻偏在胃而善止呕。另外,砂仁还可安胎,治胎动不安,豆蔻化湿作用偏上,治湿温痞闷。 8、藿香与香薷虽然均可化湿和中,用治暑月外感风寒之证。但藿香化湿和中止呕力强,且可解暑,而香薷以发汗解表散风寒为主。 9、砂仁、苏梗、黄芩三药均可安胎,但砂仁和苏梗均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而黄芩可除热安胎,用治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六、利水渗湿药 1、茯苓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菌核是真菌猪苓的药用部位。 3、泽泻能泄肾经之虚火,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之证。 4、车前子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之证。 5、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ww3e干燥成熟孢子。 6、海金沙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7、金钱草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 8、冬瓜子性凉,功效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应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证。薏苡仁性凉,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肠痈。两者均能治疗肺痈、肠痈。 9、石韦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尤宜于血淋。萆薢善利湿而分清去浊,治膏淋要药。用于膏淋,小便混浊,白如米泔。 10、薏苡仁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11、入汤剂宜包煎的药是: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12、泽泻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13、治泄泻区别: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猪苓性平,利水渗湿。善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车前子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寻找博客营销儿童白癜风症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xgpw/2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马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 下一篇文章: 三仁汤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