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说起夏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是西瓜???是汽水??? 不不不,是热!!! 每每到夏天就热的人苦不堪言,庆幸的是,我们还有空调、有WiFi,还有冰镇西瓜,此时未免感慨,若在没有冰箱、电风扇、空调的古代,那岂不是得硬生生熬到秋天? 然而,种种迹象都表明古人绝不是像咱们想的那样,硬生生熬到秋天,而是相当有智慧的,用了很多现在看起来低碳、环保的妙招来安然度夏。 炎炎夏日,古代人们的“避暑”神器可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 消暑神器TITLE自动风扇喜欢看清宫戏的,大概对这一幕不陌生。 这个用扇子做成的自动风扇,并不是舶来品。 最晚从唐朝开始,中国就有了自动风扇。 早期的雏形,是风扇车,这是一种人力驱动的鼓风器械,最早用于作战。 然后,军工技术逐渐民用化。 既成为了农用器械,也成了消暑神器。 冰鉴 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就可以用来冰镇果蔬和酒了。 冰是严冬时收集贮藏在冰窖里的。 春秋战国时期,冰鉴是青铜的,到后来就逐渐用木头代替了。 同时,冰鉴的盖子上也多也几个孔。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做冰箱,还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 当然,这样冰块的消耗量也会更大一点。 同样的问题,冰窖贮冰这种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费得起的。 所以,一般的大户人家,采用了另一种冰箱空调一体化的设施:深井。 古代冰箱“储冰”TITLE早在多年前,中国古代夏商时期的贵族就懂得“冬季取冰藏之凌,为消暑之用”,就是在冬天取来冰块,放在古人藏冰挖的冰窖“凌阴”中,为了夏天消暑使用。 周代宫廷中设有“凌人”这一官职,专门掌管“采冰”“储冰”事务。 采冰是指在冬季河流上冻后,将冰面打碎,切割成大冰块,再运往冰窖。储冰的冰窖被称为“凌阴”,修建于约5米深的地下,以石板砌成石室,地面设有石门用来密封。 石板外的泥土导热性差,堆放的冰块在封闭的空间内形成低温环境,让冰块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这就是冷库的雏形。到了夏日,凌人将冰块取出,再切割成小块放在“冰鉴”中备用。 古代冰淇淋TITLE人类储藏并食用冰块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普通人家只将食品镇在井水中冷藏,就像我们现在也偶尔会用凉水冰镇个水果一样。 战国时,屈原写《楚辞·招魂》,当中有一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酒糟榨出清酒冻饮,饮来使人清凉舒爽。古时没有高度酒,“挫糟冻饮”可能味道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喝的冰醪糟。 到宋代之后,冷饮终于从宫廷来到市井民间,成为了普通食物。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生淹水木瓜、水晶皂儿、冰雪冷元子、药木瓜、甘草冰雪凉水……其中一类冷饮做法就类似于普通甜汤的“冰镇”版。冰雪小元子:取熟黄豆粉兑上蜂蜜和水搅拌均匀,团成小丸子。最后加上冰水。 应该类似于今天的芋圆! 如果你觉得只是做一款冰雪小元子不过瘾,还有进阶版古法冰激凌。 就是唐朝时,武则天次子李贤最爱的“酥山”。章怀太子李贤同款“酥山”: 先将乳酪加热至微微融化,然后慢慢滴在盛有冰沙的盘子上,叠成山峦形状,最后放进冰窖中冷藏。取出食用时表层则还要点缀上花枝作为装饰。 (这个根本就是冰淇淋好吧) 除了这些,还有古人爱穿纱袍,高级“凉鞋”漆履(就是凉鞋),还有玉枕,竹枕。 所以古人对付夏天也有自己的小妙招 星天娃网络学校创立于年,专注于向海外华人华侨子女普及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是国内较早创立的以国外人群学习中文语言为核心的在线教育机构。星天娃作为在线中文教育领导品牌,我们始终秉持使命,坚守梦想,为打造百年品牌而奋斗。专业——雄厚师资,会教优教! 兴趣——趣味课程,乐学中文! 服务——专业平台,优质服务! “一笔一划写汉字,一词一句学中文” 星天娃从基础开始,兴趣入手,让全世界想学中文的人能够真正学会中文。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guaa.com/mgsltx/10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枕边木瓜,染香入梦
- 下一篇文章: 种雪梨漆树木瓜白芨俄夺罗村调